編者按
中船集團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,立足云南省鶴慶縣、勐臘縣、丘北縣資源稟賦,發揮集團專業優勢,有力有效開展定點幫扶工作。集團微信公眾號開設“鄉村振興”專欄,陸續刊發中船集團定點幫扶工作的各項舉措和成效。
丘北縣平寨鄉位于云南省東南部,經濟作物種植方式比較傳統,基本是“靠天吃飯”,產業種植處于“低技術、高風險”的狀態,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限制和傳統農業模式的束縛,產業發展滯后,群眾增收渠道單一。
為優化農業種植結構,打破傳統產業低效困局,中船集團掛職干部多次深入調研,考慮到平寨鄉具有光照充足、雨量充沛、晝夜溫差大等獨特的氣候優勢,決定充分發揮平寨鄉自然條件優勢,發展高附加值的鮮切花產業,實施平寨鄉鮮切花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建設項目。
中船幫扶資金和企業自籌資金建設中高檔自動控制溫大棚20畝、鮮切花產品采后加工車間、冷庫及配套分級包裝設備1套、80千伏變壓器1臺。
三方聯動組織模式創新
項目由平寨鄉8個村集體合資成立的夯曬農業發展公司作為建設運營主體,以流轉土地、整合資金方式入股參與建設管理運營和分紅。項目全年預計實現鮮切花年總產量約300萬支,助推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5萬元以上,吸納周邊勞動力200余人。夯曬農業發展公司作為紐帶和平臺,一方面對接市場需求和專業技術,統一負責品種選擇、技術標準、品牌營銷等關鍵環節,另一方面整合村級資源和勞動力,組織農戶參與種植和勞務輸出,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。通過“企業+村集體經濟公司+農戶”三方聯動機制,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,實現了平寨鄉群眾既當主人又當產業工人的愿望。
央視財經正直播節目開展專訪
科技賦能綠色高效生產
項目集成應用了一系列現代農業科技,打造了綠色高效的生產體系。自動控溫大棚系統對光照、溫度、濕度、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進行精準調控,使鮮切花生長期縮短20%,優質花率提高30%以上。水肥一體化循環系統節水40%,節肥35%,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面源污染。通過綜合運用一系列先進的技術措施,單位面積產值達到傳統作物的3-5倍,充分展示了科技農業的競爭優勢。目前,平寨鄉鮮切花產業已形成從種植、采摘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。為保障花卉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,基地內建設了全自動溫控大棚、分揀中心、冷鏈物流等設施。這些設施的運用不僅提升了種植效率與質量,更有效地實現了資源的優化利用,推動了丘北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、集約化的方向轉型,助推了丘北農業產業標準化和品牌化邁上一個新臺階。
精準定位區域市場空白
目前,滇東南地區鮮切花產業發展比較薄弱,市場供應主要依賴外地輸入。經過深入調研,精準鎖定了滇東南地區中高端鮮切花市場空白,特別是面向兩廣地區的季節性供應缺口,憑借運輸距離短,物流成本低區域優勢,加強與兩廣地區花卉市場的對接,建立穩定銷售渠道。通過構建“產地采后處理—冷鏈運輸—銷地批發”的短鏈供應體系,減少了中間環節,提高了流通效率。平寨鄉鮮切花產業發展與滇東南地區整體規劃相契合,能夠借助區域協同發展的機遇,進一步拓展鮮切花市場空間,促進丘北經濟發展。
多元利益聯結促增收
在促進增收方面,項目涵蓋了多層次的利益分配機制,一是通過土地流轉,確保穩定的租金收入,每年有400余戶農戶通過參與土地流轉實現了增收。二是鮮切花采摘、修剪、包裝等過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,可就近新增就業人口200余人,人均增收3000余元。三是入股分紅,8個村集體按照出資比例分享經營收益。四是依托示范基地的成功示范效應,預計輻射帶動農戶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,助推平寨鄉“一村一品”產業發展。通過這種多元增收的“租金+薪金+股金”模式,確保了不同能力層次的群眾都能共享收益,逐步實現“建一個項目、帶一片產業、富一方百姓”的目標。
| 來 源:集團公司黨群工作部
| 責 編:寧湘舒
| 校 對:錢 平
| 審 核:項 麗/甘豐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