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
中船集團七一〇所被授予第七屆“全國文明單位”稱號,不僅是對七一〇所六十七年矢志“興裝強軍、科技報國”突出貢獻的充分肯定,更是對全所干部職工堅守初心使命、甘于拼搏奉獻的高度認可。
堅持黨建領航,在服務國家戰略上碩果累累
因海而生,向海圖強。1958年七一〇所在上海誕生的那一刻起,便把建立強大海軍的光榮使命融入紅色基因。黨旗所向,勇往直前。歷史永遠銘記,在上海復興島,開拓者們從零開始,戰天斗地,點燃裝備科研的火種;在江蘇揚州,科研任務紅火展開,前輩們打破技術封鎖,創造性地完成研制任務,在戰火中立下赫赫戰功;在“大三線”宜昌,科研人員身在深山建所安家,心向大海潛心科研,專業發展淬火礪強,科研成果如春筍勃發,并在西沙海戰中打出國威軍威;在改革的春風中乘勢而上,奮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,自主研制的多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,在科技強軍道路上不斷向上而攀。
在新時代的號角中,七一〇所牢記“國之大者",致力于國防領域的裝備發展和技術創新,并積極開拓戰略性新興產業,擁有一支高層次的科研生產管理隊伍、兩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世界一流的高標準弱磁實驗基地,建成了高水平武漢研發中心和完備的陸上湖海試驗保障能力,先后為國家提供各類裝備50多型,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科研成果400余項,成為支撐國防裝備建設的“國家隊”和“主力軍”,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堅持改革創新,在引領行業發展上主動作為
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形勢和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要求,七一〇所既要高質量完成科研攻關任務,又要直面競爭激烈的市場。在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,以改革求突破,深入實施卓越績效管理變革,強化戰略引領,突出價值創造,優化組織結構,完善制度流程,實施精益管理,構建流程、數據驅動,多要素融合的一體化管控模式,以清晰的價值導向和精準的考核激勵,牽引各層級、各業務板塊績效全面提升。“十三五”以來,市場領域不斷拓展深化,承接重大科研任務不斷增多,生產經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,連續4年榮獲中船集團經營業績考核A級,全所員工的獲得感、幸福感不斷增強。
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產業變革,七一〇所堅持以科技創新激活新質生產力,大力發展智能裝備、智慧海洋、磁電產業、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。在智能裝備領域,所屬中船安譜公司聚焦“國家安全、科學儀器和生命健康”三大領域,多項相關底層核心技術,實現關鍵器件、制備工藝和核心算法的國產化,研制的產品先后服務于 C919大飛機、大型艦艇、水電站等大國重器,成為國家級“專精特新”重點小巨人企業,入選國務院國資委“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”;在智慧海洋領域,已形成國內性能領先、譜系完整的海洋裝備系列產品,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型深海搜救型 UUV“海神6000”,助力“奮斗者”號成功創造萬米載人深潛新紀錄;在磁電產業領域,擁有國防科技工業弱磁一級計量站,主導國內磁學技術規范的制定,引領國內磁測量技術的發展。2020年助力“天問一號”成功開展火星探測;在信息產業領域,所屬中船縱橫公司不斷致力于工業自動化升級改造,成為白酒智能裝備行業領軍企業,同時依托自身信技術優勢,為諸多領域客戶提供貫穿IT“一站式”數字化服務。
始終情系社會,在履行社會責任上硬核擔當
作為軍工科研院所,七一〇所堅持傳承紅色基因,大力弘揚軍工精神,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,選派職工扎根貧困山村,通過持續“輸血”、科技助農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。集中全所資源,堅持每年開展扶貧助殘重點幫扶和無償獻血活動,職工侯俊波同志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終身榮譽獎;“學雷鋒”紀實案例被集團公司媒體平臺及地方媒體推廣轉發,不斷做優“愛在深藍”“國防文化進校園”志愿服務品牌。2022年7月舉辦“國企開放日”,來自新華社、人民網、解放軍報、光明日報、科技日報、國資委新聞中心等20余家媒體走進七一〇所,向社會大眾展現了“興裝強軍、科技報國”的良好形象。
雄關漫道,初心如磐。七一〇所將以服務國家戰略、支撐國防建設、引領行業發展為己任,錨定建設世界一流軍工科研院所的發展愿景,聚焦主責主業,進一步深化改革,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瞄準深遠海,向著陸空天,擔起新使命,邁步從頭越,為建設世界一流船舶集團、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| 來 源:七一〇所
| 責 編:方 浩
| 校 對:曹山泉
| 審 核:項 麗/甘豐錄